磚混結構房屋抗震設計案例,磚混結構房屋抗震設計實例分析
磚混結構房屋抗震設計案例展示了如何通過科學設計和構造措施提升建筑物的抗震性能,該案例以某六層磚混住宅為例,重點介紹了抗震設計的關鍵要點:采用橫墻承重體系,保證縱橫墻均勻對稱布置,控制窗間墻寬度不小于1.2米;按規范設置鋼筋混凝土構造柱(轉角、縱橫墻交接處等關鍵部位)和圈梁(每層樓蓋處),形成約束砌體體系;第三,選用M7.5混合砂漿砌筑MU10燒結磚,樓板采用現澆鋼筋混凝土板以增強整體性,設計過程中嚴格執行《建筑抗震設計規范》(GB50011),對薄弱部位進行抗震驗算,確保滿足7度抗震設防要求,通過設置240mm厚承重墻、控制高寬比在2.0以內、限制預制板跨度等措施,有效提高了結構的抗剪和抗傾覆能力,該案例表明,合理的結構布置、嚴格的材料控制和規范的抗震構造措施,可使磚混結構在中等烈度地震區達到良好的抗震效果。
磚混結構房屋抗震設計案例
磚混結構房屋因其選材方便、施工簡單、工期短、造價低等特點,在我國建筑中使用非常廣泛。然而,這種結構的房屋由于其脆性性質和變形能力較小,導致房屋的抗震性較差。以下是關于磚混結構房屋抗震設計的一些案例和措施。
圈梁和構造柱的應用
在多層磚混房屋中,設置沿樓板標高的屋蓋現澆增加了樓板對墻體的約束,水平圈梁可以加強內外墻的連接,增強房屋的整體性。圈梁的約束作用使樓蓋與縱、橫墻構成整體的箱形結構,能有效地約束預制板的散落,使磚墻出平面倒塌的可能性大大降低。此外,增設構造柱,并配置一些構造鋼筋,也能達到增強樓房結構體性和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的效果。
科學布局建筑平面和立面
在抗震設計中,建筑平面、立面宜盡可能簡潔、規則,結構質量中心與剛度中心相一致。對于結構平面布置不規則的房屋,質心與剛度中心往往不容易重合,在地震作用下會產生扭轉效應,加劇地震的破壞力度。建筑立面應避免頭重腳輕,房屋重心盡可能降低,避免采用錯落的立面,突出屋面建筑部分的高度不應過高,以免地震時發生鞭梢效應。
嚴格限制砌體房屋的總層數及總高度
歷次震害證明,砌體房屋的層數越多,高度越高,它的地震破壞程度越大。因此,控制磚砌體房屋的總高度及總層數對減少地震時帶來的震害有很大的作用。現行建筑抗震設計規范對多層砌體房屋的總高度和總層數有了明確的規定。
合理布置縱墻和橫墻
多層磚混房屋的主要承重構件是縱、橫墻體。在地震中,承重縱、橫墻在地震力作用下主要由于產生裂縫,嚴重者會出現傾斜、錯動、倒塌。因此,在抗震設計上應注意合理布置縱墻和橫墻,保證墻體的整體性和變性能力,提高墻體的抗剪能力。設置圈梁還可以提高建筑平面和立面的規整性,這對整個結構設計是一個十分基礎、重要的內容。
提高樓蓋和屋蓋的水平剛度
提高樓蓋和屋蓋的水平剛度,同時能保證樓蓋起整體橫隔板的作用。圈梁與構造柱一起對墻體起到約束作用,增強空間剛度和整體穩定性,提高結構整體穩定性,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具有極其重要意義。
以上案例和措施都是基于現有的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提出的,旨在提高磚混結構房屋的抗震性能,減少地震災害造成的損失。
磚混結構房屋抗震加固技術
磚混結構房屋抗震性能評估
磚混結構房屋抗震設計規范
磚混結構房屋抗震案例分析





發表評論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