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沉降觀測的最佳實踐,地基沉降觀測,最佳實踐方法與要點
# 地基沉降觀測最佳實踐摘要,地基沉降觀測是確保工程安全與質量的關鍵環節,在實施過程中,應依據《建筑變形測量規范》進行操作,合理布設觀測點,選擇能反映建筑及地基變形特征的位置,如建筑物四周、轉角等,選用合適的儀器設備,如高精度水準儀等,確保測量數據的準確性,嚴格按照規定的觀測周期進行觀測,新埋設觀測點需多次觀測確定初始值,之后根據工程進度和荷載變化適時觀測。
一、觀測前的準備工作
- 確定觀測點和基點的布設
- 觀測點應依據建筑物的形狀、結構、地質條件、樁形等因素綜合考慮,布設在最能敏感反映建筑物沉降變化的地點,如建筑物的四角、沉降裂縫的兩側以及每隔三個樁柱處等位置。
- 基點是沉降觀測的基準點,可利用已有的、穩定性好的埋石點和墻腳水準點,也可以在該區域內基礎穩定、修建時間長的建筑物上設置墻腳水準點。在未確定其穩定性前,嚴禁使用基點。基點的個數可根據工程規模的大小合理布設,例如某建筑共埋設4個基準點。
- 選擇合適的儀器設備
- 儀器精度是滿足沉降觀測成果的重要條件。可使用如DSZ2精密自動安平水準儀、FS1光學平板測微器、N3銦剛水準標尺等設備,也可采用高精度水準儀如科力達DL07電子水準儀及其配套的銦瓦條形碼標尺、天寶DINI03電子水準儀配合2M條碼水準尺等。
二、觀測過程中的要點
- 確定觀測周期
- 施工期間:施工期間觀測頻率要大些。例如可按3天、7天、15天確定觀測周期,或按層數、荷載的增加確定觀測周期,如基礎澆筑、回填土、安裝柱子、結構每完成1層、設備安裝、設備運轉、工業爐砌筑期間、煙囪每增加15m左右等較大荷重增加前后均應進行觀測;當基礎附近地面荷重突然增加,周圍大量積水及暴雨后,周圍大量挖土方等情況時也應進行觀測。
- 竣工后:觀測的頻率可以少些,視地基土類型和沉降速度的大小而定,一般有一個月、兩個月、三個月、半年與一年等不同周期。
- 采用固定的觀測方法
- 采用如“五定”原則的觀測方法,即沉降觀測依據的基準點、基點和被觀測物上沉降觀測點,點位要穩定;所用儀器、設備要穩定;觀測人員要穩定;觀測時的環境條件基本上要一致;觀測路線、鏡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例如在工作點與沉降觀測點之間要建立固定的觀測路線,并在架設儀器站點與轉點處做好標記樁,保證各次觀測均沿統一路線。
- 確保觀測精度
- 根據建筑物的特性和建設、設計單位的要求選擇沉降觀測精度的等級。對二級沉降觀測的一些限差要求可作適當的提高,如基、輔分劃讀數差為±;基、輔分劃所測高差之差為±;附合或環閉合差為±,n為測站數等。
- 各項觀測指標需滿足要求,如往返較差、附和或環線閉合差:△h = ∑a - ∑b ≤,n表示測站數;前后視距≤30m;前后視距差≤;前后視距累積差≤;沉降觀測點相對于后視點的高差容差:≤等。
三、觀測數據的處理與分析
- 數據的記錄與整理
- 在沉降觀測過程中,要詳細記錄每次觀測的相關數據,如觀測時間、觀測點的高程值等,同時要記錄每次觀測時的施工進度、增加荷載量、倉庫進(出)貨噸位、建筑物傾斜裂縫等各種影響沉降變化和異常的情況。
- 沉降量與時間關系曲線分析
- 當沉降量與時間關系曲線不是單邊下行光滑曲線,而是起伏狀現象時,要分析原因,進行修正。若出現變化量異常時,應立即通知委托方,為其采取防患措施提供依據,同時適當增加觀測次數。
- 判斷沉降是否穩定
- 對于重點觀測和科研項目工程,若最后三個周期觀測中每周期的沉降量不大于2倍的測量中誤差,可認為已進入穩定階段。
四、沉降觀測的后續工作
- 資料的存檔與保管
- 沉降觀測資料應妥善保管,存檔備查。用戶或房屋開發商在建(構)筑物沉降尚未穩定的情況下,應繼續進行沉降觀測工作,并建立檔案。
- 異常情況的處理
- 如沉降量超過規范和設計要求,則應會同有關部門進行處理。
地基沉降觀測周期如何科學設定?
沉降觀測中如何確保數據準確性?
沉降觀測資料存檔有哪些注意事項?
地基沉降異常處理的常見方法




文章版權聲明:本站文章基本來源于網絡,如有不妥請聯系店長刪除
發表評論
還沒有評論,來說兩句吧...